
《達·芬奇密碼》是驚險小說和智力解迷結合的典范之作。其行文節奏明快,語言富有智慧,情節錯落有致,作者在密碼學、數學、宗教、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可以說展露得淋漓盡致,並將大量的時下人們關注的信息有機地引入作品之中,巧妙地運用到高潮迭起的情節里面,從小說的精彩開篇到難以預料的令人叫絕的結尾,丹·布朗充分證明自己是個善講故事的大師。
本書講述的是盧浮宮館長在盧浮宮館內被謀殺,死前他將自己擺成了達·芬奇名作《維特魯威人》中的姿勢,並在尸體旁留下了難以捉摸的密碼符號。哈佛大學宗教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和館長孫女索菲·奈芙在一起追尋凶手的過程中,竟然發現一連串的線索……

《洛陽伽藍記》,北魏楊衒之撰,向來與《水經注》一道被人們譽為中國北朝散文著作的雙壁。《水經注》是一部以記載水道為主的地理性質的著作,而《洛陽伽藍記》則是以記佛寺為綱的具有文化與文學價值的曆史文獻。漢朝佛教鼎盛,佛寺眾多,至北魏更是大興廟宇。據史書載,到公元536年東魏分裂、孝靜帝迂都鄴城前,全國僧尼已達二百萬,佛寺多達三萬余所,僅洛陽城內外就有佛寺一千三百七十六所,“寺奪民居,三分且一”。《洛陽伽藍記》全書記載了洛陽大大小小八十多所寺院(按,此指洛陽城內外寺院,《聞義里》篇中所記西域寺院不包括在內)。記寺院先記立寺人、立寺時間、寺院方位,再記建築經構、周圍環境並其興廢沿革。市里、官署、道路、橋梁、時人第宅及名勝古跡等也多交待其地理位置,有的還兼記遺聞佚事。同時還敘述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為我們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文獻。

自兩漢之際佛教傅人入,大量佛教典籍被陸績譯介至中土。按照佛教的傳統,只有記述佛祖釋加牟尼言教的著作方被稱為[經],叭一例外來自唐代僧人慧能,他的言論經後人集錄,稱作《六祖壇經》。慧能(六三八——七一三),又作[惠能],俗姓盧。祖籍范陽(治所今北京西南),生于南海新興(今屬廣東)。年輕時隨禪宗五祖弘忍學禪,因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受弘忍賞識、傅以衣缽,成為禪宗六祖。後在韶州曹溪寶林寺開壇講法,弘揚禪學,開創禪宗南宗。《六祖壇經》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一卷,由慧能弟子法海集記而成。它根據[自性本自清淨]立論,宣揚[明心見性],主張舍異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極大地推動了佛教的傳播。禪宗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由此確立。

作者簡介
埃里克·伯根格倫先生曾在歐洲、亞洲、中東、遠東和美洲進行過廣泛的游曆,並曾多次到過英國,在牛津度過了一年。他的很多旅行是作為紅十字會的代表出差的,其中突出的有一九三四年到遠東和朝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到德國和被占領的歐洲,以及一九五二年到戰爭時期的突尼斯去的旅行。他是負責赫爾辛堡紅十字軍的軍官,這支紅十字軍在一九四五年曾將英吉利海峽群島的居民,從德國的集中營遣返回家。
他寫過很多關于他的旅行以及關于瑞典紅十字會在國內和國際上的活動的書,其中包括《行李中的蛇》、《戰暮朝聖》和《黃色一瞥》。
在最後的十年中,埃里克·伯根格倫不時地在諾貝爾基金會的檔案室工作,並且被提供獨特的方便,為他的阿爾弗里德·諾貝爾文學傳記,搜集了原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