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鞏,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聰慧,十二歲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贊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詩文往來,並將安石推薦給歐陽修。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後,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翌年,召回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甯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于江甯府。理宗時追諡文定。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洛陽伽藍記》,北魏楊衒之撰,向來與《水經注》一道被人們譽為中國北朝散文著作的雙壁。《水經注》是一部以記載水道為主的地理性質的著作,而《洛陽伽藍記》則是以記佛寺為綱的具有文化與文學價值的曆史文獻。漢朝佛教鼎盛,佛寺眾多,至北魏更是大興廟宇。據史書載,到公元536年東魏分裂、孝靜帝迂都鄴城前,全國僧尼已達二百萬,佛寺多達三萬余所,僅洛陽城內外就有佛寺一千三百七十六所,“寺奪民居,三分且一”。《洛陽伽藍記》全書記載了洛陽大大小小八十多所寺院(按,此指洛陽城內外寺院,《聞義里》篇中所記西域寺院不包括在內)。記寺院先記立寺人、立寺時間、寺院方位,再記建築經構、周圍環境並其興廢沿革。市里、官署、道路、橋梁、時人第宅及名勝古跡等也多交待其地理位置,有的還兼記遺聞佚事。同時還敘述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為我們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文獻。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甯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甯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甯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甯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于江甯(今江蘇省南京市)鍾山,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