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曆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斗爭。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分24卷,240則,每則一個七言標題。此後新的刊本迭出,卷數、回目、引用詩詞等均有改動。清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演義》進行了修訂,遂成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古代曆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明代小說家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曆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曆史時期魏、蜀、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複雜斗爭。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小說也反映了作者對農民起義的偏見,以及因果報應和宿命論等思想。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三國演義》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有的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是人物性格缺乏發展變化,有的人物渲染誇張過分導致失真。《三國演義》標志著曆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在傳播政治、軍事斗爭經驗、推動曆史演義創作的繁榮等方面都起過積極作用。《三國演義》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清毛宗崗增刪評點的《三國志演義》。

無論怎麼看,尼古拉薩科齊都是一位出眾的政治人物。從他的曆程來看:他是憧憬總統職位的人中,唯一從最底層開始,一步步地攀登權力階梯的人。從他的執拗精神來看:我一直把工作當作我生命的基本價值,他這麼說,三十年來,他一直不停地觀察、傾聽、學習、閱讀、思考、分析、書寫,從未間斷過,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從他的精力來看:他是一位政治運動員,他將人生曆程當作是一場無止境的馬拉松賽跑。就是由于這些原因,他進入了政治大人物的廳堂中。而最奇特的是這位按最高職位要求來剪裁和規劃自己的、雄心勃勃的人,卻承認放不開對感情、尤其是對愛情的依附。這就是這位法國人認為自己了解的人物最神祕、最離奇的一面。

張愛玲遺作,2009年首次出版,絕無刪節。 揭秘張愛玲終極遺作遲到34年的驚世自傳 撰文:許涯男 “Fullofshocks!” 這是張愛玲于1976年1月3日寫給她的遺產繼承人及版權所有人宋淇及鄺文美夫婦的信中對她剛剛完成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小團圓》的評語,彼時只有絕密閱讀過小說初稿的宋氏夫婦明白她信中這“處處皆驚”所指為何、又到底有多驚世駭俗。一讀之下,宋氏夫婦登時預見到小說倘若出版,勢必引來漫天汙言穢語甚至明槍暗箭,出于對摯友張愛玲的個人保護,宋氏夫婦建議“押後出版”,他們在回信中甚至告誡張愛玲小說如若出版“可以打得你抬不起頭來”、“台灣的寫作生涯是完了”,更不堪設想的後果是,“‘無賴人’就在台灣,而且正在等待翻身機會,這下(小說出版)他翻了身,可以把你拖垮”——“無賴人”正是對始亂終棄了張愛玲的漢奸文人胡蘭成的譏誚暗指…… 本就思慮重重的張愛玲于是取消了出版計劃,對《小團圓》進行幾近二十載的漫長修改,卻始終無法確定出版與否。在她于1992年3月12日寫給宋氏夫婦的夾帶著遺囑正本的信中,曾出現“《小團圓》小說要銷毀”的決定性字句,似乎為這部令她及宋氏夫婦都噤若寒蟬的小說指明了付之一炬的命運…… 1995年9月,張愛玲孤死異鄉;1996年12月,宋淇隨之而去;2007年11月,鄺文美駕鶴西游。曾經想借機翻身的“無賴人”胡蘭成更是早在1981年便已撒手人寰。沒有誰再瞻前顧後戰戰兢兢了。2009年2月26日,經由張愛玲新一任遺產及版權執行人、宋氏夫婦之子宋以朗的同意及授權,《小團圓》于台灣首次出版、絕無刪節,甫一上市,書中大量的家族隱私甚至駭人情事,以及張愛玲與胡蘭成的虐戀始末、床笫風云,無不令讀者目瞪口呆、難以置信,即便是鐵杆張迷也要生出“重讀張愛玲、重識張愛玲”的驚奇念頭,圍繞著該書的出版是否有違張愛玲本意、甚至有違道德的爭議亦甚囂塵上,堪稱炸響在華語文壇的一枚世紀炸彈。

夏夜寂靜的海灘,不明物體從天而降,一個長相怪異、腔調怪異的外星小孩出現在我眼前。這個名字沒法用地球語言發音的外星小孩,我管他叫做阿米,因為他說他是我的朋友。阿米說,只要專心想象自己會飛,就可以快樂地飛翔,結果我真的飛起來了;阿米說,不要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擔心,那樣我們的心就像被催眠一樣,看不到生活的美麗風景,不能發現生命的奇跡。阿米帶我坐飛船在外太空兜風,須臾穿越地球,游曆印度孟買、日本東京、埃及等各個城市,看到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生活方式;還去往月球、奧菲爾星球參觀,見識了高度進化的文明,目睹了不同星球人民的和諧相處;阿米讓我跳過時空的界限,飛到未來與另一半相遇這一段奇妙的旅程讓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諦和愛的偉大意義。

成長總是個讓人煩惱的命題。成長有時會很緩慢,如小溪般唱著叮咚的歌曲趟過,有時卻如此突如其來,如暴雨般劈頭蓋臉……三個孩子因為小鎮上的幾樁冤案經曆了猝不及防的成長——痛苦與迷惑,悲傷與憤怒,也有溫情與感動。這是愛與真知的成長經典。《殺死一只知更鳥》獲1961年普利策獎。美國圖書館借閱率最高的書,英國青少年最喜愛的小說之一。美國中學推薦課外讀物。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獲第25屆奧斯卡三項大獎。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100名銀幕英雄與惡人”中,派克主演的芬奇律師名列英雄第一位。作為史上最受喜愛的小說之一,《殺死一只知更鳥》已獲得顯赫聲譽。它贏得過普利策獎,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售出超過三千萬冊,並曾被拍成,備受歡迎的電影。

當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學時參加中共領導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從事青年團的區委會工作。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由此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後在京郊勞動改造。1962年調北京師范學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調北京市作協工作。後任《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文化部長、國際筆會中心中國分會副會長等職。這時期著有大量文學作品如10卷本《王蒙文集》等。其中有多篇小說和報告文學獲獎。作品被譯成英、俄、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曆程,他也由初期的熱情、純真趨于後來的清醒、冷峻,而且樂觀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創作中進行不倦的探索和創新,成為新時期文壇上創作最為豐碩、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沖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圍城》是錢鍾書撰寫的一部“新《儒林外史》”。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描寫了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克萊登大學哲學博士方鴻漸留學回國了。他是個沒有用的人,在歐洲四年,轉了三個學校,改了幾回專業,生活散漫,學無所成。因為父親和老丈人都伸手向他要學位證書,沒有辦法、只好從愛爾蘭騙子手中買了這麼個子虛烏有大學的假博士學位。他絕不願意做這事,可是為了盡晚輩的孝心,搞份假文憑也是心安理得,只要今後自己決不以此招搖撞騙、他沒有想到。老丈人已經將他的博士照片和游學履曆大肆渲染地登在報刊上了,方鴻漸一下船,來到這個闊別4年又毫無變化的故土,便先見到這份報紙,不由得面紅耳赤,十分難堪。未婚妻和方鴻漸從未見過面,就撒手人寰。他蒙岳父大人資助得以負笈歐洲,所以回國後,先看望了岳父岳母,這才回到家鄉見爹娘。他剛進家門,小報記者便聞風而至,攝下了方博士西服革履的儀態,使他成了縣里大名鼎鼎的人物,提親者更是踏破門檻。方鴻漸不喜歡這些土里土氣又打扮時髦的女孩們,愛情在他心中仍一是一片空白的領域。春暖花開的時候,方鴻漸拜訪了和自己一起留學歸來的女博士蘇文紈。在蘇文紈家,他結識了蘇的表妹唐曉芙。她是個天真、直爽的大學生。方鴻漸對唐曉芙一見傾心,墮入了情網,可是蘇文紈喜歡方鴻漸。方鴻漸不喜歡蘇文紈的做作,但是他總不能狠下心來拒絕,怕傷害了蘇小姐……

《殘唐五代史演義》(又名《五代殘唐》《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等)是傳為元末明初羅貫中編輯的長篇曆史小說,成書于元末明初。
小說依據史傳,間以虛構,以編年的形式,主要描寫了唐末黃巢起義到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這段動蕩時期的興衰曆史,展現了唐末和五代時期重大的政治、軍事斗爭。唐末天下大亂,梁、唐、晉、漢、周相繼產生,從此引發了高老鷂(高行周)力勝郭雀兒(郭威)、王彥章命喪絕章嶺、趙匡胤三打韓通等傳說故事,一直到趙匡胤登基建宋。 [1] 全書取材于正史和民間傳說,缺少藝術加工,多直接采用陳言。對黃巢多有歪曲,少數人物如李存孝、王彥章等形象描寫尚生動。 [2]
該書對《五代史平話》中元雜劇的五代史劇目有所繼承,又對清代乃至以後戲曲產生過較大影響,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千家詩》是由宋代謝枋得《重定千家詩》(皆七言律詩)和明代王相所選《五言千家詩》合並而成。它是我國舊時帶有啟蒙性質的詩歌選本。因為它所選的詩歌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易學好懂,題材多樣:山水田園、贈友送別、思鄉懷人、吊古傷今、詠物題畫、侍宴應制,較為廣泛地反映了唐宋時代的社會現實,所以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影響也非常深遠。號稱千家詩,究竟有多少呢? 《千家詩》實際只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無從查考年代的無名氏作者2家。其中選詩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詩人只選了宋代朱淑真2首七絕。 《千家詩》有好幾個版本,南宋詩人劉克莊編過一本《後村千家詩》,另有《新鐫五言千家詩》、《重訂千家詩》。 千家詩雅俗共賞、老少鹹宜,現在仍然可以作為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讀物。希望在閱讀與欣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