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學時參加中共領導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從事青年團的區委會工作。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由此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後在京郊勞動改造。1962年調北京師范學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調北京市作協工作。後任《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文化部長、國際筆會中心中國分會副會長等職。這時期著有大量文學作品如10卷本《王蒙文集》等。其中有多篇小說和報告文學獲獎。作品被譯成英、俄、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曆程,他也由初期的熱情、純真趨于後來的清醒、冷峻,而且樂觀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創作中進行不倦的探索和創新,成為新時期文壇上創作最為豐碩、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曆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斗爭。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分24卷,240則,每則一個七言標題。此後新的刊本迭出,卷數、回目、引用詩詞等均有改動。清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演義》進行了修訂,遂成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古代曆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明代小說家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曆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曆史時期魏、蜀、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複雜斗爭。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小說也反映了作者對農民起義的偏見,以及因果報應和宿命論等思想。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三國演義》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有的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是人物性格缺乏發展變化,有的人物渲染誇張過分導致失真。《三國演義》標志著曆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在傳播政治、軍事斗爭經驗、推動曆史演義創作的繁榮等方面都起過積極作用。《三國演義》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清毛宗崗增刪評點的《三國志演義》。

《殘唐五代史演義》(又名《五代殘唐》《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等)是傳為元末明初羅貫中編輯的長篇曆史小說,成書于元末明初。
小說依據史傳,間以虛構,以編年的形式,主要描寫了唐末黃巢起義到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這段動蕩時期的興衰曆史,展現了唐末和五代時期重大的政治、軍事斗爭。唐末天下大亂,梁、唐、晉、漢、周相繼產生,從此引發了高老鷂(高行周)力勝郭雀兒(郭威)、王彥章命喪絕章嶺、趙匡胤三打韓通等傳說故事,一直到趙匡胤登基建宋。 [1] 全書取材于正史和民間傳說,缺少藝術加工,多直接采用陳言。對黃巢多有歪曲,少數人物如李存孝、王彥章等形象描寫尚生動。 [2]
該書對《五代史平話》中元雜劇的五代史劇目有所繼承,又對清代乃至以後戲曲產生過較大影響,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于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于覆滅的邊緣。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小說如此殘忍而又美麗,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回腸。